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法国莫奈花园:忘了时间的睡莲依然绽放 The Water Lillies in Claude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

莫奈《睡莲》系列, 巴黎橘园美术馆 Claude Monet, Nymphéas(Water Lilies), 1920-1926, Musée de l'Orangerie
在巴黎杜乐丽花园的西南角,是橘园美术馆(Musée de l'Orangerie),那里的镇馆之宝是印象派大师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睡莲》系列,它们被陈列在一个极为简洁的椭圆形展厅里。作品环抱四周,无始无终。日光经过玻璃天窗和白纱网的两次过 滤,柔和地撒向展厅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明亮而没有阴影的空间,我坐在展厅中央的长凳上,静静欣赏着睡莲从清晨到落日光与影之间的微妙变化,心就这样沉 下去,沉下去,一直沉到莲池的底。

莫奈花园姹紫嫣红,争妍斗艳,素雅的睡莲却是永远的主 
莫奈花园姹紫嫣红,争妍斗艳,素雅的睡莲却是永远的主
 
小镇吉维尼:不变的法式田园
  乡村是那么的美,我忍不住写信给你,邀你来看看此时美丽的花园。
                                                     ——莫奈写给友人吉弗鲁的信
  要更好地了解这位画家,我们决定前往位于巴黎西北76公里处的小镇吉维尼(Giverny)。人到中年,失去爱妻的莫奈厌烦了巴黎醉生梦死的社 交生活,他在1883 年移居到吉维尼,直至去世。他在吉维尼建起了莫奈花园,并以花园里的睡莲为蓝本创作出《睡莲》系列。无论是《睡莲》,还是花园,如今都成了莫奈留给世人的 礼物。
  前往吉维尼,首先要在巴黎坐40 分钟火车到佛农(Vernon)。在法国坐 火车,简直就是斗智斗勇,幸而多是有惊无险,去佛农也不例外。询问车站工作人员站台在哪儿,由于法语中“I”发英语的“E”音,害得我们走错站台。为防出 错,后来我们每次上火车,都首先很不自信地问其他乘客:“是去阿姆斯特丹吗?”“是去阿维尼翁吗?”“是去马赛吗?”“是回巴黎吗?”“不是,去里昂 的。”最后的一程,我们还是栽了……
  到了佛农,随着游客打扮的人群,很快就能看见火车站外停着两辆大巴——接载“朝圣者”前往莫奈花园。“朝圣团”里有大批日本女孩,她们三五成群,时尚美丽,但也温婉有礼,轻声细语。想到莫奈画风深受日本浮世绘影响,甚至花园里的虹桥都以日本木桥为蓝本,难怪日本人那么喜欢他。据说美国人也特别喜欢莫奈花园,还在佛罗里达仿造了一座。
  我们所见到的吉维尼小镇充满田园气息,古旧而别致的房屋,宁静而狭窄的街道,估计和莫奈1883 年时见到的没什么两样。吉维尼位于艾普特河和塞纳河的交汇处,河流在村子附近形成了看似荒芜却充满生机的沼泽地。沼泽区内的湿地上长满了鸢尾花、睡莲等水 生植物,干地上则遍开罂粟花,河岸旁则是成列的白杨。就是这块沼泽地,带给了莫奈创作的灵感。
  法国不愧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在哪儿都要排队购票,在凡尔赛排了两个小时,以致逛世博时我已习以为常。没想到,不算热门的莫奈花园也要排队,这还不是睡莲盛开的季节。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对老年夫妻,也许是排队太闷,回过头来和我们聊天。
  “Japanese?”
  “No, Chinese。”
  当他们得知我们很喜欢莫奈,老先生点头道:“Very nice。”
  这对英伦夫妻保持着盎格鲁- 撒克逊人的老派风度。以后在花园里相遇几次,都以微笑问候。我对女友说:“年轻的英国人难有这番作派了。”

  莫奈故居:温暖的堡垒
  我有一扇朝海的窗,还有开满花的花园。你一定能从这扇窗和花园里创造出奇迹。
                                                    ——女画家摩里索给莫奈的信

莫奈故居中的小景,莫奈的世界不大,但是个温暖的堡垒 
莫奈故居中的小景,莫奈的世界不大,但是个温暖的堡垒
 
和同期的梵高不一样,莫奈的生活并不窘迫。莫奈的故居是一座淡粉红色的房子。他有很大的画室,桌上摆放着几张他的生活照片和友人为他做的雕塑。 老年的莫奈留着半尺多长的雪白胡须,眉骨高耸,目光专注。墙上挂着大小画作,但都是复制品了,莫奈的作品除了被橘园美术馆收藏,奥赛博物馆也有很多。
  我在奥赛博物馆里,看到了他画于1886 年悼念亡妻卡蜜儿的作品《撑阳伞的女子》。人物形象很模糊,连五官和表情都看不见,但随着笔触堆叠的方向,我可以感受到草原上吹拂的微风和女子丝巾上跃动 的阳光。卡蜜儿因病死于1879 年,时年37 岁,莫奈在同年画下了《临终的卡蜜儿》,画中以忧

莫奈作品:撑阳伞的女子,悼念亡妻卡蜜儿之作 
莫奈作品:撑阳伞的女子,悼念亡妻卡蜜儿之作
 
郁的色调、纷乱的笔法,传达出失去爱妻的悲伤。但我总觉得,莫奈爱画胜过爱自己的女人。他曾经这样描述他作此画时的感受:“在我最亲爱的女人的 病床前,我发现自己很本能地在这张木然的脸上逡巡,寻找死亡带来的色彩,观察颜色的分布和层次变化……我已经主动迎接色彩的冲撞了。”妻子死亡时,他竟还 能如此冷静地解构、分析。

莫奈故居前的台阶与鲜花 
莫奈故居前的台阶与鲜花
    13 年之后,莫奈才再婚,和同居已久的爱丽丝结婚。其实,莫奈在卡蜜儿病重时已和爱丽丝同居,爱丽丝是莫奈某个资助人的夫人,因先生破产而投靠莫奈。无可否认 的是,爱丽丝是莫奈的知交。这些复杂的关系,会让中国人怀疑莫奈到底爱卡蜜儿有多深,爱丽丝又会爱莫奈多深。但对法国人来说,感情是仅属于两人之间的微妙 体验,也许那才是更真实更本能的爱。
  此时的莫奈,生活渐入佳境,不但工作上得到稳定的资助,还买下了吉维尼的粉红小屋,和爱丽丝相伴的岁月也远远超过和卡蜜儿共处的时光。奇怪的 是,莫奈很少为爱丽丝画像,或许是爱丽丝的容貌不如卡蜜儿吸引他。他这时的女性肖像画,多半是以爱丽丝和前夫所生的女儿苏珊作为对象。
莫奈作品:庭院中的女人,莫奈笔下的女性大都被描绘成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莫奈作品:庭院中的女人,莫奈笔下的女性大都被描绘成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莫奈的眼中,可入画的女性都应该是优雅、端庄的,裸女和浴女等一般画家喜爱表现的女性形象,几乎不曾出现在莫奈的画布上。他笔下的妻女,往往被放在自然风物里,以写生风景的印象式手法记录下来。
  莫柰的小屋仿佛是一堂色彩的体验课:走进卧室,看到的是淡绿色的墙壁前一张很普通的双人床,白色的床罩格外引人注目,能感觉到莫奈的生活非常简朴。餐厅里面的柜子和椅子均是明黄色,和红白相间的地板相连,像是晚霞照射进来。
  餐厅窗外,是灿烂的花园,放下窗帘,厚重的窗帷之内,是温暖的堡垒。他的世界不大,但平静富足。不得不提的是,莫奈实在太喜欢日本浮世绘了,几个房间甚至楼梯走廊上都挂着浮世绘,据说共有231 幅。
  莫奈画过《穿和服的女人》,画过“日本桥”系列,显然都是在向日本绘画艺术致敬。他曾对友人说过,他非常欣赏日本人珍视与自然亲近的感觉,“泥瓦师傅砌墙的时候总要在自己面前放一朵玫瑰,这是多么动人!”

  莫奈花园:周而复始的花季
  花园里还有花吗?我希望在我回来时花园还有菊花。如果结霜了,就用菊花做成美丽的花束吧。
                                                         ——莫奈给爱丽丝的信

莫奈作品:吉维尼穿过花园的主路 
莫奈作品:吉维尼穿过花园的主路
 
在我参观时,莫奈花园正值春天,苹果花和樱花挂满枝头;黄水仙、紫罗兰和钱线莲则在脚下盛放。莫奈的粉红小屋淹没在花海中,成了繁花幻境里的城 堡。为了让花园的花季永不落幕,莫奈选择花种时费尽了心思。到了夏天,牵牛花姹紫、天竺葵嫣红、向日葵明黄,还有玫瑰花、金盏花等,为花园谱出优美的色彩 和弦。然而,素雅的睡莲才是夏天花园里真正的主角。
  时序到了天高气爽的秋季,绣球花、风铃草、秋麒麟陆续登场。紧接着银杏飘落黄叶,枫树缀满红叶,芦苇飘扬起细芒花。瑟瑟秋风过,花园里笼罩着淡 淡的哀愁。冬天的赏花场景,则由室外搬到室内,莫奈为了不让冬季色彩留白,在花园里建造了一间温室,培养兰花。到了冬末初春,黄茉莉、圣诞玫瑰先拔头筹, 莫奈花园也渐渐自寒冬中苏醒了。随着冬天脚步的远离,郁金香、水仙花纷纷冒出头来,莫奈花园又重新活跃起来了。

莫奈花园中的主路,恣意生长的花草大有要将小径淹没的气势 
莫奈花园中的主路,恣意生长的花草大有要将小径淹没的气势
 
时光荏苒,莫奈花园的花季周而复始……
  吉维尼如今很感激莫奈吧?给他们增添了一个如此美丽的花园,给他们源源不断地零排放创汇。正如梵高居住在普罗旺斯的 阿尔时,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一样,吉维尼也曾经不喜欢莫奈这位不速之客。当时的吉维尼还保持着中世纪以来的生活方式,村民世代务农,民风纯朴保守,人们不 喜欢巴黎来的人,而且认为画家不是一种职业。身材高大、蓄着络腮胡子的莫奈,每天叼着烟斗走过田埂,后面跟几个小孩帮他推着装满画具的小车,到一个地方一 坐一天写生素描。
  在村民眼中,他是个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的怪人。莫柰要画田里的麦秆,村民就赶紧把麦秆拆散;他要穿过田间,村民便以破坏作物生长为由,要求他付 钱;他在河边画白杨树,村民就扬言要将白杨树砍掉。后来,当他扩建睡莲池,欲引艾普特支流的水入池时,村民甚至抗议,他们认为莫奈花园中的奇花异草会污染 河流,危害他们的健康。
  莫奈不善言辞,不太懂得客套或者讨好乡邻,面对村民的不友善,他选择默默坚持。其实,不太理会世俗眼光的人,即使坚持,也并不会令自己太憋屈。 他已经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花园的营造上,邻居毕竟管不到围墙里面的事。莫奈最多时曾经雇佣5 个园丁和他一起打理花园,他自嘲:“我所有的钱都花在了花园里。”
  他敢于挑战法国园艺的传统,去过凡尔赛宫的人都知道,法国式园林讲究对称和几何造型,以呈现出线条明晰、规整均衡的人工美,莫奈显然没有遵守这个传统。他不会刻意修剪他的花草树木,对其天然生长的形态十分尊重,那些恣意生长的花草,大有要将小径淹没的气势。
  此时的莫奈开始以东方思维进行思考,如果这座已经完成的花园为“阳”,那么,他得建另一座花园为“阴”,这座“阴”的花园,必须有水,有桥,有 东方的神秘。莫奈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寻找,想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向最大的神秘挑战,建一座水花园。” 1893 年,莫奈又买下邻近的一块土地,挖了一个池塘,引入河水,种植睡莲,并搭建了一座日本式的拱形木桥。

  睡莲池:画家最后的归宿
  普天之下能引起我兴趣的,只有我的画和我的花。
                                                   ——莫奈

莫奈代表作:睡莲 
莫奈代表作:睡莲
 
现在要看莫奈花园标志性的睡莲池和日本桥,要穿过一条隧道。池塘其实不大,我去时不是睡莲盛开的季节,但日本桥的棚架上紫藤正开得灿烂。池边小 径弯曲环绕,水边错落着鸢尾花、水仙花,周围有数棵垂柳和一棵紫色的山毛榉,这里确有日本花园的情调。晚年的莫奈几乎足不出户,在近20 年间,他常把画架支在水边。每天清早,老园丁菲里克站在竹筏上,打捞水池中的枯枝落叶。
莫奈花园中的睡莲池,是画家最后的归宿 
莫奈花园中的睡莲池,是画家最后的归宿
 
莫奈去世后,菲里克常去橘园看画忆旧,却不曾再回花园睹物思人。我刚好也碰到工作人员撑着小艇清理池水,倒成了园里的一道风景。睡莲池是莫奈将 他对东方艺术的体验转换到了花园营造上,日本桥、竹林都是日本园林的元素,但是,莫奈仍然坚持园林设计是来自视觉的需求,池边的花草依然严格按照四季时令 和植株高低来种植;而睡莲池畔的植物,则可以透过水面的反射,产生倒影,以营造梦幻的气氛。
  诗人马拉美在1885 年描述了他眼中的睡莲池:“它浓浓的白,包含着一个空无所及的梦,包含着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向那幻影致敬……在意外的脚步来临之前,在我走开的时候,这朵完美的花儿在升起的水泡中清晰可见……”
  那时的莫奈凌晨3 点就起床,一连几个小时坐在睡莲池畔,感受和自然的心灵交融,捕捉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乃至一天的不同时刻里,花与水在光的闪烁和风的流动中,变换颤动的瞬时效果,把这种稍纵即逝的印象复述到画布上。
  1895年,清新飘逸的睡莲开始在莫奈的画布绽放。莲花莲叶的真实意象,与水光流泻的意境幻象交织融合。莫奈为何如此迷恋睡莲?答案并无定论。有的艺术史家认为莫奈是受到东方思想影响,呈现出要超越物体表象、直探本质的艺术灵感。

莫奈作品:日本桥,莫奈深受日本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影响 
莫奈作品:日本桥,莫奈深受日本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影响
 
  其实,晚年的莫奈并不如它的睡莲池那样宁静安详,好友们、妻子和长子的相继去世令他饱受打击,也令他原有的眼疾加剧,发展成为白内障。患白内障 的莫奈,就像耳聋的贝多芬,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请人修建了天花板透光的巨大画室,进行《睡莲》组画的创作。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白内障手术成功的莫奈致力于今天放在橘园美术馆的巨作《睡莲》,那时的他用色更加自由和率性,甚至用上了黑色和混浊的中性 色;构图也更为涣散,常常只剩下线条感。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视力问题影响了他的晚期画风,但莫奈坚持自己没有脱离他遵循的现实原则:“我只是观察了世界所展 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笔记录下来。”不管结论如何,当花园里的一切归于寂静,只有睡莲缓缓地吐纳,或许这就是莫奈晚年的写照。
  回到巴黎,正赶上下班高峰期,地铁里人头涌涌,脚步匆匆。我们两个刚从“世外桃源”回来的人脚步稍微慢了点,仿佛在妨碍别人,女友忍不住说:“怎么跟纽约似的。”我接了句:“北京也一样。”“心烦的时候,想想莫奈花园,还有我送你的表。”——女友在纪念品商店买了一只印着睡莲经典图案的腕表送我,我可以把莫奈的睡莲天天戴在手上了,每次看到它,时间就缓慢了下来。

Claude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

You shouldn't miss Monet's house and garden at Giverny if you have any interest in Monet and the impressionists or in fact gardens or actually anything beautiful. it is the perfect place to go when the bustle of paris and the sight of one too many chic parisians becomes too much. It is a forty five minutes train ride out of paris (Paris-St Lazare to Vernon..3 daily, last one to get you there in time is at 2.20pm tues-sat, 10.44am sunday, about 20 euro )along the seine where all the rich people live in gorgeous houses, and there are some house boats too. The village of Giverny is now rather taken up with monet but it is ok and not too touristy although there is nothing much there but for his house and gardens and a few galleries and cafes. Lovely countryside around though, trees on the hillside.

Claude Monet, one of the most famous impressionists (think water lilies) lived in the village of Giverny, near Vernon in the last 40 years of his life.I went in September thinking that there would be no flowers at all but the whole place was a riot of color. The Japanese garden is where he painted the waterlilies and it is just exactly like...! You can even get a photo of you on the bridge (along with half a dozen other people of course). it wasn't too bad for crowds.  I found moments of solitude there in September... On Mondays it is closed to the public, except painters that is and you can sit in there, with just the company of fellow artists and paint to your hearts content. The 'monet' bus (4 euro- last bus back to the station is Tues, Thurs and Fri 6.55pm; weds and Sats 5.15pm; sun 5.25pm)meets the train at the small Vernon station.Just follow the rest of the people on the train as they'll all be going there...but don't be put off. it's really worth the visit..

For works by Claude Monet don't miss the Musée d'Orsay in Paris, where there are lots of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