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星期一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北京,作为我国的六朝古都,在古老而富有韵味之中又掺杂了现代都市繁华的庞大城区,在这里,园林遗迹,古刹皇陵,给北京城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而纵贯京城南北的双龙布局,则给皇家古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北京古城里的大谜团,它们就藏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城名胜古迹里.
  • 北京城里的“双龙”布局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
身,什剎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
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
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
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
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 景山公园酷似一尊坐着的人像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1987年3月在北京地区航空遥感成果展览会上,曝出一个惊人的消息:遥感拍摄的北京景山公园平面园林图,酷似一尊盘腿打坐的人像,被称为“景山坐像”。这是怎么回事呢?

景山在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对面,元代时本是大都城内的一座土丘,名叫“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营建宫殿时,把拆除元代旧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 泥土堆在这里,取名“万岁山”,意在镇压元朝的王气,所以又叫“镇山”。传说皇宫在这里堆积煤炭,又俗称“煤山”。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煤山改 成景山。

专家夔中羽在冲洗遥感卫星拍摄回来的照片时偶然发现,俯瞰北京中轴线上紫禁城北端景山公园的整体建筑群落,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着的人像。人像面带微笑,公园 的寿皇殿建筑群为“坐像”的头部,大殿和宫门组成眼、鼻、口,眉毛由树组成,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了。

经过仔细辨认,这个图像的边框是由景山公园四周的内外围墙构成,近似于最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它的面积是0.23平方公里,如果真是一幅人像的话,那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人工建筑组成的人像。

景山的这个坐像到底是什么人?夔中羽发现故宫中轴线上最北端的一座宫殿钦安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许多年都没有对外开放了,那里供奉着被称为水神的玄武 帝的造像。“玄”意为黑色,“武”古人解释为乌龟壳。玄武在“五方”中代表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打开沉重的大门,端坐在中央的水神玄武帝和殿内饰物 仍然保持着明代的原貌。坐像和他有关吗?夔中羽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曾经写信给溥杰先生和他的亲属,询问景山建筑是否与人像有关的事。回信答复是,他们这 些亲属当时在清宫中没有议论过这样的事。这说明整个清朝对景山是否有这张像是不清楚的,那是不是造像的人有意把这张图纸隐藏了呢?可惜的是,这样的依据一 直没找到。

“景山坐像”引起了科技界和考古界的广泛兴趣。这幅近似人像的图形为什么会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出现呢?作为皇城宫苑园林,景山从辽代堆山,金代建 园,逐步成为北京城南北轴线的中心点。这座人像究竟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一种巧合?几年来,专业人员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考证,但收获均微,至今还是一个没有 解开的谜。
  • 颐和园里暗含“福山寿海”的图案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和园的布局也极其奇妙。卫星照片上的昆明湖变成了一个寿桃,万寿山展翅成了一只蝙蝠,连十七孔桥也成了一只长长的龟颈。

北京人极其熟悉的颐和园在高空中看起来竟然是一幅“福山寿海”的图案。这些精妙的设计到底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一种巧合?

根据七代皆为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总管的煌煌望族“样式雷”透露,当年为了给慈禧祝寿修建颐和园时,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禄、寿”三个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巧用心思,完成了皇上交待的任务。

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 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 寓意多福。

专家夔中羽把收藏多年的颐和园彩色红外遥感相片拿出来,开始了对照式研究。昆明湖确实酷似一只寿桃,只见寿桃的“歪嘴”,偏向东南方向的长河闸口。寿桃的 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最为称奇的是,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构成了桃体上的沟痕。而万寿山下濒临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则恰似一只蝙 蝠,振翅欲飞。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明显地呈一个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头部。弧顶正中凸出的排云门游船码头,像是蝙蝠的嘴。向左右伸展的 长廊,恰似蝙蝠张开的双翼。东段长廊探入水面的对鸥舫和西段长廊探入水面的渔藻轩,适成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及山后的后湖,则共同构或了蝙蝠的身躯。
  • 正阳门箭楼千斤闸探秘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阳门,原名丽正门,俗称前门。从整体结构上看,它包括正阳门箭楼和正阳门城楼,原先的时候是由瓮城墙连为一体的,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大;瓮城的气势雄浑,是老北京城垣建筑的杰出之作。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到今天仅有城楼和箭楼存在,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

作为明清时代内城的正门,正阳门是最早修建完工的城门,也是京师九门中规模最高、最为壮丽的城门。明朝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改建并加修 瓮城箭楼,是当年全城最高的建筑。古人以南为阳,以南为正,遂更名为“正阳门”,只供皇帝出入,因此又称“国门”,俗称“前门”。

据资料显示,正阳门箭楼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箭楼上下共四层,而且在东、南、西 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后面为对开铁叶大门,前面的则为吊落式闸门,这 就是名闻天下的千斤闸。

明朝初年开始建造的正阳门箭楼的千斤闸,从表面上看来,闸门的外层是铁皮包成的,上面布满了加固的铁钉,里面是实木,据相关人士的测量,闸门宽6米,高 6.5米,厚度则为9厘米,重量为1990千克,是北京乃至全国古代历史名城中最大的千斤闸。从工作机制上看,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 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经过近来相关专家的研究,人们发现,正阳门箭楼千斤闸开关闸的结构设计与运作原理非常合理,也非常科学。走近箭楼,我们就会发现,门楼一层有一对显而易见 的千斤闸主结构——绞盘柱,而且在每根绞盘柱自一层地面向上1米处的地方,都有两个绞杠的插孔,是“十”字绞杠的轴心。闸槽顶部位于两个绞盘正南2.8米 处,闸槽长6.2米。两个绞盘正南方通向闸槽之间各有一块的“支撑石”,“支撑石”南北长0.9米,东西宽0.6米,高0.66米。

当然,这并不是千斤闸机关的所有部件,它还包括其他的辅助部件,这当中包括两根保险梁和保险绳。保险梁就位于两根绞盘柱的内侧,南北长3.05米,东西间 距也有2.6米,每根保险梁的直径则是19厘米,南北方向跨在闸槽上方1米的位置上。就这样,整个千斤闸运作起来,显得非常的科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 明才智的杰出代表


  • 北京古城墙缺个角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翻开北京交通图,很容易就看到一条环形的线路像窗格似地镶嵌在北京城的正中心,把北京城分出城内城外。

它就是二环路,北京古城墙遗址的位置。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今天,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据说,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

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 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 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 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 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 中轴线有点“歪”,起点指向是个谜
探秘古都北京八大谜团
专家发现:一直被认为是正南正北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却出现了与子午线不重合的现象,似乎有点“歪”。

作为元、明、清三朝皇权至上和大一统思想的标志,中轴线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同时也是向心对称各级建筑为依据的轴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 条有着730年历史的中轴线并非想像中的正南正北,而是向逆时针方向倾斜。更令人不解的是,中轴线直指270公里外的元上都。

经准确测量显示:以永定门为端点的北京中轴线,从逆时针方向与子午线有一个2度多的夹角。虽然只偏离了2度多的夹角,但在永定门北6公里多的地安门已向西 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在永定门北约8公里的鼓楼则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由于偏差角度比较小,普通市民根本感觉不到。

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当时中轴线的南端是丽正门(今天安门)。明朝将城南移,北京内城东城墙和西城墙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 筑成,但中轴线方向未动。东直门至建国门一线是东城墙,西直门至复兴门一线是西城墙。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 730多年。

专家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而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 遗址的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大都,即现在的北京,但仍将上都保留作为夏都。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北延至此并非巧合,因此兆奈曼苏默才是北京 南北中轴线的北端点。

为什么延长歪斜的中轴线,其起点恰好就是曾经的元上都的遗址,这中间又有什么含义呢?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寻找着答案。

  • 故宫又称紫禁城之谜
许多人都知道北京有个故宫,也知道北京有个紫禁城,相信很少有人会了解故宫为什么又被称作紫禁城。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玄机呢?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皇家宫殿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修建的,先后有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执政。关于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古时候“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相传春秋末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即将出函谷关的时候,守关人看见有紫气从东而至,不久,老子骑着青 牛从东方而来,自然守关人便认为他是圣人。于是守关人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因此紫气便被认为是具有吉祥的含义,也预示着圣贤和宝物的出现。对 此,杜甫曾赋诗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从这以后,古人就把祥瑞之气称为紫云,传说中的仙人所居住的地方便被称为紫海,将神仙称为紫泉, 城郊外的小路则称为紫陌。俗话说“紫气东来,象征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的“紫”字是大有来头的。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 以被称为紫禁城。

还有人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迷信和传说有关。在古代,皇帝都自命为天帝之子,也就是天子。天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自然是天子的居住之地。《广雅·释天》上说:“天宫谓之紫宫。”因此皇帝住的宫殿就被称为紫宫。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古代“皇垣”学说有关。古代的时候,天上的星垣被天文学家们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是指太微垣、天市垣 和紫微星垣。而紫微星垣是代称天子的,处于三垣的中央。古时有“紫微正中”之说和“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朝官员四海分”之说。既然古人将天子比作紫微星垣, 那么紫微星垣也就成了皇极之地,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极、紫禁、紫垣,称这座帝王之城为紫禁城确实名副其实。
  • 故宫房间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很长时间以来,京城里就流传着紫禁城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也有不少的人禁不住好奇,这故宫房间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呢,到底有什么讲究?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当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明朝的朱棣,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永乐皇帝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可是就在他传下圣旨后的第五天晚上,突然就做了一个 梦。他梦见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了天宫的凌霄殿,只见那玉皇大帝满脸怒气,永乐皇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自己要建的这紫禁城的宫殿数一万 间压过了他天宫一万间的数。于是他说道:“请玉帝息怒,小臣多有冒犯,我这凡间的宫殿数哪能超过您这天宫的呀!”

玉皇大帝听他这么 一说,脸上就有了笑意,并且说道:“这就对了,我赐你一块‘天石’,以镇宫院,你再请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去保护你这凡间的皇城,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你可要记住了。”朱棣连忙谢恩,当他抬起头来再看那玉帝时,已不见了踪影,醒来才发觉是个梦。

于是,永乐皇帝连忙传旨,把 刘伯温召进宫来,把自己昨晚所做的梦到从头至尾地说了一遍。刘伯温听了也是一愣:“那玉皇大帝可是惹不得的,就听他的吧。既然他的天宫是一万间,那么咱就 建造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吧。这样,既保住了玉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气派。”永乐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

不到四年的时 间,紫禁城就建成了,刘伯温便请永乐皇帝前来察看。这紫禁城建得别提有多气派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那午门高大雄伟,尤其是那奉天殿宽敞气派,和玉帝的 凌霄殿相比,还真差不了多少。朱棣在宫里转了大半天以后,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了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天石”和要请的七十二地煞、一百 个禽兽,便问刘伯温都放在了什么地方。

“万岁您别忙,臣带您一一看过。”刘伯温说着便把他带到华盖殿后面的御路上,指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雕说:“这就是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的‘天石’,名为‘云龙阶石’,上有九条巨龙,腾跃于流云之间,它是这宫中最大的石雕,有上万斤重!”

“好!好!”接着永乐皇帝问,“那七十二地煞哪?”

“这您就看不见了,臣把它们派到这宫中下面的七十二条地沟里去了,以防地下的小鬼儿闹事,坏了这宫里的风水!”

“派得好!”

“您再看那宫殿垂脊上的琉璃饰物,它们是蛟龙、凤凰、狮子、天马、狎鱼、斗牛、獬豸、狻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既有祈雨的,又有避邪的。”

“不用说,这就是请的百兽了?刘爱卿所办之事,件件应了玉帝心意,朕要重赏你呀!”

朱棣最后问道:“这宫里的殿堂是不是9999间半?”

“正是!”

“那半间在何处?”

“在后廷西边儿的一间配房里。”

“好!好!朕看那玉帝老儿还有什么话说。”

那刘伯温说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时候,心里是一哆嗦,其实这宫里的殿堂数并非真的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原来,他到各地采购木料、石料时,看到老百姓 的日子越过越苦,可皇上却大兴土木,要花多少银子呀?于是就有意把设计好的图纸改了,这样一来就少建了几百间,实际建成的是8000多间。他想,这紫禁城 大了去了,这殿堂到底有多少,谁数得过来呀,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于是就向朱棣报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永乐皇帝信以为真,还重赏了他许多金银。

从此以后,“紫禁城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就传开了,当然那数字并不确切,只是个传说而已。实际上,目前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8707间,而那传说中的半间房就在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阁楼的西边。

相关文章:
解密北京名胜古迹之十大谜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