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

老北京的促销招数



“促销”向来是商家琢磨的重要课题。现如今,商家的促销手段可谓绞尽脑汁、五花八门。回想老北京小贩的促销招数,今人似乎还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促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技艺,对今天的经商者而言,依然鲜活生动,进而受到些许启发。


  换玩艺儿的
    旧时,人们一般生活都不富裕,孩子们手中就更没有零花钱了。于是一种用“破烂儿”换儿童玩具的小贩便应运而生,人们即把他们称之为“换玩艺儿的”。
    “换玩艺儿的”货车或担子上,大都摆放的是低档玩具,如小泥人儿、玻璃球、洋画、小毛猴等。孩子们拿家长给 的或自己平时捡来的碎铜 烂铁、废塑料、牙刷子把、牙膏皮、废电线等,即可以从“换玩艺儿的”那里直接换取自己喜欢的玩具。当年自己就曾用两支捡来的牙膏皮,换了一只泥质“兔 爷”,若能留至50年后的今天,怕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古玩”了。
    有的“换玩艺儿的”还带有少量的日用品,如肥皂、牙粉、洋火什么的,这些东西亦可以用废品换取。
    行文至此,忽记起报上最近刊发的一条新闻:有公园里凡游人上山后捎回的包装盒等垃圾,可以在公园门口换取一定的生活日用品。此举不失为一项环保良策,只是不知是不是从当年“换玩艺儿的”那儿学来的。

    卖艺促销的
    幼年时,在住家的胡同里,亲眼见一位卖缝衣针的小贩在街头向围观的人们表演戏法杂技。最为惊险刺激的,是他 把一包缝衣针当众一枚一 枚地放进嘴里吞进肚中。每吞一枚都要张开嘴,伸出舌头让围观的人看个究竟。待众人认可了,他再吞进一条棉线,然后连咳带呕,将棉线重又吐出,但见此时的棉 线上已穿满缝衣针,数一数,正好与刚才吞下去的数目相符,一枚不少,于是赢得众人一片喝彩。此时的小贩才道出真实意图:“刚才的戏法分文不取,只求诸位买 包缝衣针,我也好混碗粥喝!”于是众人你一包我一包,许多缝衣针一会儿就卖出去了。

 卖卫生糖的
    解放初期,市政府就非常重视百姓的饮食卫生工作。那时,在东城一带,当时叫东单区,有一位走街串巷卖儿童糖果的小贩,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其清洁利索的仪容,赢得了大人孩子的欢迎和信任,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这位小贩卖的糖果有十几个品种,味道有酸、有甜,形状有方、有圆、有长,还有三角形的,每块也就指甲盖般大 小。那些糖块中大都有 馅,有山楂的,有芝麻的,有豆沙的……他把这些糖块放在一个擦得锃光瓦亮的玻璃箱里,并按不同品种用玻璃隔开,远远看上去五颜六色,煞是好看,用今天的时 髦话说,就是“很吸引人们的眼球!”
    装糖果的箱子上盖有防尘罩,上面还别着一把大镊子,看着就透着洁净。再看那卖糖人,身罩白布大褂,头顶白布 小帽,手戴雪白手 套,简直就是一位医生的装束。卖糖时他从来不吆喝,只是双手举着一只铜小号,不断地吹奏着当时十分流行的歌曲《东方红》、《志愿军战歌》、《二郎山》等, 引得大人孩子总是把他团团围住,或买糖果,或听他吹奏小号,十分有趣。
    因为这位糖果小贩干净、利索,卖糖时又总是用镊子把糖块从玻璃箱子中夹出,并用干净纸袋装好,所以无论大人孩子,统统称他为——卖卫生糖的。


    画糖人儿的
    画糖人儿的,是咱北京手艺人的绝活。那时旧京城里每至凉爽季节,街头巷尾就会出现一种卖糖的小贩,其经营方 法很是独特——将一种褐 色硬糖块,有时也用白砂糖的,上锅熬化,然后用小勺盛着在抹了油的石板上画出花鸟虫鱼来。趁热蘸上一根小竹棍,待晾凉之后,从石板上起下来,插在带眼的木 板上,暂时不卖,为的是招人眼,供人们观赏指指点点。由于技法高超,不论动物、人物还是景物,都画得栩栩如生,很是招人待见,周围总是被围得里三层外三 层,生意也很是不错。
    有的画糖人的技高一筹,不仅能用糖画出平面图形,还能做出诸如三轮车、自行车、花篮、鸟笼子等立体图形,那些东西做得更是逼真,玲珑剔透的,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画糖人最有效的“促销”手段,是设“转彩”游戏。你花上少量不等的钱,就能转动长短不一的彩棍,彩棍上的箭 头指向什么图形,你就算 中上什么彩了。凡中彩的糖人,都会比直接购买便宜许多。但若没中彩,那就只能得到一小块糖块了。记得当年,自己就花了5分钱,中了一只晶莹剔透的花篮,要 是直接买,则要5角钱。后来在家中玩得高兴,让一位串门的大婶给碰得粉碎,当时好哭了一通,如今再忆起来,亦是笑开了怀的童年趣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