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北京的几个“十大建筑”

北京十大建筑评选是北京建筑界的一项传统“盛事”,也是北京地方文化中的一朵靓丽“奇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各举办过一次。其产生的 社会影响之大,参与评选的人数之多,是其他评选活动很难企及的。而每一次当选的“十大建筑”又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50年代 国庆献礼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也可视为当时的国家十大建筑,它是建国10周年的献礼工程。鉴于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 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会议时强调要搞几项经典工程,向世界证实中国的新面貌及实力,同时也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献礼。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 工程任务,10月25日陆续开工,仅用了一年时间,1959年9月,10项工程就全部完工,总建筑面积67.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人民 大会堂,其工程结构之复杂、装修标准之高,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之多,施工速度之快,都属当时国内之最,写下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篇章(据 《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盛赞这些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
 1959年第一届北京十大建筑:
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
 80年代 公众投票
第二届“北京十大建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1980年至1987年期间,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设计、建设过程中奉 行的是“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评选首次通过专家评议,最终由广大市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评选活动共产生出23万张群众选 票,评选出的建筑基本是现代主义风格。八十年代十大建筑反映了中国当代建筑起步阶段的水平,曾创多个国内第一:长城饭店,首次使用玻璃幕墙;首都机场候机 楼,第一个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机场建筑物;中央彩色电视中心,有56块荧屏组成的大屏幕墙,当时位居亚洲之冠的101个录音室,国内最大的1000平方米演 播室;中国剧院,第一座大型现代化歌舞剧院;东四十条地铁车站,是中国最早地铁建设的成果。
1988年第二届北京十大建筑:
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
 90年代 冷静思考
90年代北京的十大建筑在形式方面有了很大的不同,建筑技术以及材料更为新颖,反映了新技术与新材料、经济的发展对建筑的作用,释放了 建筑形式的个性同时表现出建筑形式语言方面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倾向。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还选择“中式”的“大观园”项目,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 留恋,而到九十年代,这些传统理念则离我们渐行渐远。进入21世纪的十大建筑,从形式到逻辑到设计机构的国际化趋势,已逐渐显现。
 2001年第三届北京十大建筑:
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首都图书馆新馆。
进入2000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众多全球知名建筑师云集北京,参与北京城市建筑的设 计和施工。伴随着各种建筑作品拔地而起,北京几乎成了一座“世界建筑博物馆”。这次十大建筑评选活动,候选的全部是2005年底之后竣工的项目。新上榜的 十大建筑见证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成就。这次活动引起的社会反响也让主办方始料不及:在短短的读者投票期间,共收到市民参与的平面媒体选 票、手机短信选票、网上选票共971.2万张,仅网上参与投票的群众就高达900多万人次。这是1999年评选九十年代十大建筑时收回的63万余张选票的 15倍,反映了人们对首都城市建设的空前关注。
 2009年“北京当代十大建筑”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图书馆(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厦、国家体育馆。
北京十大建筑,寄托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也增强了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