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云南15大不为人知古镇 历史悠久游人罕至

 一、大理云龙县诺邓村

    世上真有什么地方能抵御岁月变迁,时光侵袭么?地处滇西北大山深 处,那座名叫“诺邓”的白族村庄,就在滔滔的历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变的面貌。她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开 始,1000多年以来“诺邓”这个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她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诺邓村旅游资源丰富,村中现存大量的明、清建筑和玉皇阁道教建筑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朴的民俗民风和秀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盐井文化构成了诺邓村独特的旅游资源。

    周 围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也很集中,有天池自然风景区、天然太极图奇观、虎头山道教建筑群、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誉为记载着云龙县历史变迁的“桥梁博物 馆”古桥梁等。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旅游推广峰会,诺邓村被推介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

    二、大理沙溪古镇

    沙溪位于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沟通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之一。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寺 登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 下午就开始。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的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 两半,从而为划定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

    四方街西面的兴教寺有一个破损的石狮,它的身上有一个圆形小孔。据古镇上的 老人讲,以前那个小孔里塑有大型红色木杠,上面有一盏巨大的防风雨油灯,由寺登村民轮流值守,每天一户。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值守户往灯里加油、点灯,第二 天早上再由该户熄灯,并交给下一户值守。这就是说,在以前茶马古道相当热闹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寺登四方街夜夜通明,寺登古镇不仅白天热闹,而且晚上也 热闹。

    三、曲靖会泽县娜姑镇

    1.娜姑京运古道

    从会泽县城西北行,有一条 经娜姑、云峰、蒙姑(今巧家县蒙姑镇)渡金沙江,再经四川会理、会东、西昌而达成都(微博)的“通省大道”,是云南昆明(微博)与四川成都之间的一条捷 径。自云峰至蒙姑,全是高山险峻的路段,时有马匹滚伤摔死,被马帮驮运业视为畏途。更为险峻的是一段在悬崖峭壁间凿成的约1公里长的隧道,这条隧道内宽 1.5米,高两米余,全在悬崖中穿行,整个工程全以人力和原始的锤凿进行,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劈山开路的勇气和艰苦精神。这段隧道的开通,为云南与四川之 间的交往提供了较好的交通条件。

    2.铜运古道

    现存完好的铜运古道有两条:一为蒙姑坡铜运古道,位于 娜姑镇西25千米的盐水河大峡谷内,全长10千米,随山势盘旋而上,沿隧道开凿有窗洞,借以照明,此洞称之为“飞云洞”;二为云峰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 北部,距县城约30千米,该道开壁于明清以前,系滇川古代交往的又一条重要交通道路。现仅存娜姑镇大闸至云峰,长350余米,宽仅2米的一段。此道用不规 则红沙块石铺成,上坡及弯道之处,均铺砌成台阶,路面石块上马蹄痕累累,其历史之久可见一斑。

    3.天南铜都——娜姑

    铜是地处乌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铜而生,随铜而逝。铜本身就是财富,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就是一串串的铜钱,为了铸钱的需要,云南东川府的铜人背马驮,万里迢迢运往京城,从小江河谷中开采出来的铜京运第一站就是娜姑。

    明清时,东川府产铜占全国一半以上,每年额定600万斤,运交京师专供铸币,京运之铜先集中于娜姑,然后再转运昭通、四川泸州,经水路进京。东川府的铜成为大清帝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小小的娜姑也成了中国版图上的经济重镇。

    利 之所在,趋之若鹜。现在的娜姑镇是配合以礼河电站新建的,真正的古镇在偏僻的白雾村。当年的娜姑是热闹非凡,客栈、酒楼、妓院、赌馆,文官武将、富商大 贾、贩夫走卒、矿工匠人不绝于道。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商人常驻于此,建起了会馆、庙宇,接待着本省同乡,供奉着本省神祗,就连洋人也跑来修教 堂,传福音。一座乌蒙山中的无名小镇,一座因铜而荣的经济重镇,就这样繁盛一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铜业的衰落,交通的改变,娜姑再次回复了山区小镇的宁静,华丽而阔大的会馆人去物非,或变成了学校、农家,或空空荡荡。历史的潮头在汹涌澎湃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平寂得无声无息。

    四、景洪勐罕橄榄坝

    橄榄坝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区约35公里的澜沧江东岸,是个平坦坝子,一片森林茂密的绿洲。

    橄榄坝海拔530米,是西双版纳最低的坝子。澜沧江蜿蜒而过,到处是一片浓绿,具有浓厚傣族建筑风格的佛寺,一幢幢竹楼民居,挂映于绿荫丛林和奇花异草之中,密林里珍禽异兽和睦相处,展示出一派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

    橄 榄坝傣族称“勐罕姆”。在橄榄坝,曼松满(花园寨)和曼听(花果寨)是两个比较大的寨子。每个寨子都有典型的缅寺佛塔和传统的傣家竹楼。楼前楼后遍种椰 子、槟榔、芒果、油棕和荔枝等。寨子周围有很多铁刀木树,这种树砍了又发,越砍越发。铁刀树作为烧柴,可以保护当地其他森林资源。曼听是游人最多的地方。 由4个村落组成,以篱笆为界,除村落风光外,还可观赏佛寺中的大佛和高5.6米的白塔,曼听公园和曼听村落、曼听佛寺连成一片。

    橄榄坝是开屏的“孔雀尾巴”,美丽的傣族村寨,就象装点在孔雀尾巴上艳丽闪亮的羽毛。整个橄榄坝就是一个热带的天然大花园。

    五、腾冲和顺乡

    腾 冲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 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流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 “绝胜小苏杭”。

    1.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 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迄今有藏书7书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 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2.千手观音古树群:

    和 顺古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阁的两棵秃杉,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也颇具特色,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 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两棵古樟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 殊、普贤弟子。从西往东看五棵古树分而列之,与远处的魁星阁相望,故又被称为“五子登科”。寄托了古代人们功名仕途的追求。古树群下,一条历经数百年沧桑 的火山石古驿道蜿蜒西去,与村前的捷报桥相连。

    3.陷河:

    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六、建水团山村

    团 山村位于建水县,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子里隐藏着一个颇具规模、历经6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的汉族民居,这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实属罕见。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 县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建水),看中了县城外土地肥沃、风俗醇美的张宝石寨,于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成为巨族。

    团 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 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平面布局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

    团山民居各 户人家的宅院紧凑舒适,尤以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著称。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姿态、植物纹样、几何图形,都根据各种形体采取不同的雕凿方法,穿漏与浮雕 相结合,面面俱到,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那份气派,埋藏着主人家对"儒雅"的崇尚。除木雕、砖雕、石雕外,彩绘书画也是装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诗 词楹联遍布庭院板壁,其中一座楼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100多幅彩绘书画,足以显示主人家书香世第的文化气息。

    团山村现保存完好的汉族传统民居和古建筑有21座,它们都已经被编了门牌号,成为无数户人家共同拥有的家园。团山村的后人们就在这令人羡慕的老宅内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年年迎候春燕的归来,因为这些燕子也把它们的家筑在了雕龙画凤的檐梁上。

    七、临沧鲁史镇

    鲁史镇地处云南凤庆县境东北部,位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中间,有“夹江”之称,距凤庆县城84公里,南面和小湾镇隔江相望。全镇居住着汉、彝、苗等10个民族,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鲁 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所在地。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 的“茶叶之乡”。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 拔 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

    鲁 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 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 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成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 诗。

    八、普洱孟连娜允古镇

    娜允古镇位于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是中国至今还保存着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已被列为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娜允古镇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娜允即傣语内城的意思。娜允古镇的房屋是傣汉两个民族不同风格合璧的建筑群。

    从古代至近代,孟连历代28任土司,统治达660年,随着土司统治的延续,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形成了宣抚司统治区(孟连、澜沧、西盟等)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娜 允古镇在东南亚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历代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就设在这里。娜允由“三城两镇”(上中下城和芒方岗、芒方冒)组 成。土司时代,娜允古镇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娜允古镇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娜允古镇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是林业官和猎户 居住的寨子,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处,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抚司署的附近。孟连宣抚司暑,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的王宫,土司召贺罕,即为 金殿之王。孟连宣抚司暑曾在清代被焚毁,1878—1919年重建。

    娜允古镇虽然历史悠久却至今仍保留着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风 韵,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几年来,境内外少数民 族,特别是缅甸、泰国(微博)等邻国的傣族客人到娜允古镇访古溯源的也日益增多。

    九、楚雄石羊古镇

    楚雄大姚县白草岭重叠的山峰下有一座云南历史文化名镇——石羊,又名“白井”。石羊有古老的宝塔、整洁的街市与纯朴敦厚的民俗。镇上辉煌的孔庙建筑群和庙内端坐了数百年的孔子铜像让人们沉思惊叹。

    石 羊孔庙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初年,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以大殿为主体,另有朱子阁、诵经阁、乡贤祠、月拱桥、大理石壁画、石刻等,占地面 积近千平方米。建筑古雅精密,整个寺庙层顶均用黄、红、绿三种琉璃覆盖。门雕花草玲珑别致,龙凤狮虎,花鸟鱼虫,松柏藤葛,彩画工整,栩栩如生。庙内的孔 子铜坐像,铸于康熙年代,历经9年完工,高2.3米,净重2.5吨,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最大的孔子铜像。

    孔庙周围美丽的风景,如天台高眺、文殊夕照、宝岫朝烟、香河夜月、象岭燕方、柳暗春波、西谷早梅、鹿洞天清等让人们沉浸在对礼教思索的同时,也享受了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十、楚雄禄丰县黑井古镇

    黑井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西北92公里的龙川江畔,距昆明(微博)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铁路、龙川江纵穿全境。

    黑 井历史悠久,从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盐业的发展,使黑井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云南的财政税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富可敌省"的滇中经济重镇,从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昔日的黑井,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13人中进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就建盖庵堂寺庙56座、文笔塔5座,还留下了不少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

    至今,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是禄丰县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镇。历经千年,古镇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

    十一、云南驿古镇

    在 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祥云县是云南之源,被称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内的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称。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 云南的桥头堡,也称古云南,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于此。

    祥云的“云南 驿”一名,保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现于白崖,遣使迹之至此,及置云南县。”自公元前122年至今的2000多年 间,有史可考的“彩云南现”不下10余次,盛有“彩云之乡”的美誉,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云南驿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 之路的重要驿站。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云南县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 “云南”一名保留至 今,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云南驿站现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由民居、商铺、旅店、马厩等组成的古朴城镇风貌, 古代丝绸茶马驿道的道路遗迹,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旧地及遗物等等。

    走进这座古老的驿站,一条青石路从遥远的中原蜿蜒而来,穿过 古镇又逶迤而去,渐渐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云海之间。街道两旁显得十分陈旧而萧条的铺面和街心中的引马石上依稀可见的马蹄印仿佛在印证那段正在消失的历史。 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掌柜依在自家年久失修的店门口,哼着忧伤的“赶马调”,回味着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多少年来,途经云南驿的商贾马帮络绎不绝,过往客商熙熙攘攘,小镇格外热闹和繁忙,大大小小的马店曾经发展到三十多家,云南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漂泊的马帮的家园。

    十二、贡山县丙中洛乡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端的县。丙中洛乡被称作怒江中的“桃花园”。从县城丹当出发,沿怒江北行40多里,就是云南和西藏交界的丙中洛乡。

    千 里怒江从西藏境内一路而下,流经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时,由于绝壁阻隔,江流猛然向西突转,流出三百多米后,又被丹拉大山的陡坡挡住,江流再次转向南方。江 水咆哮,气势磅礴。江流的大回环,在峡谷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半圆形大湾。湾上的台地高出江面约五百米,平坦开阔,三面环水,风光绮丽。往北4公里,就是贡 山最北端的丙中洛乡。出境就是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咆哮而下,贡山是“三江并流”的最狭窄点。自西向东二江(独龙江、怒江)三山 (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纵贯全境。

    丙中洛是怒江流经贡山的第一台地,这里田畴密布,村庄毗连。是怒江峡谷难得见到的开阔地带。丙中洛乡主要居住着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

    丙 中洛是怒江州藏族的聚居地。每年农历腊月25日至29日,有个重要节日叫“哥斗节”。节日里,普化寺的喇嘛要在广场上表演喇嘛舞,为虔诚的善男信女酬谢鬼 神,迎福纳祥,避秽驱邪,消灾免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普化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戛玛支所创建的寺庙,在当地有重要地位。喇嘛舞叫“巴强”,属藏戏的一种, 有几场固定的节目,依次上演。演员戴面具,以鼓、钹、锁呐、螺号、铜号伴舞,没有词曲,没有道白,观众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来区别善恶忠奸和鬼神等角色。演 出结束后,观众们以村寨为单位围成圈,和其它村寨的汉子们进行“白谢”挑战。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歌舞比寨。受到挑战的村寨要组织本寨的汉子应战。否则,就 被视为无能无才而遭到嘲笑。参加“白谢”的男子,手握腰刀或匕首,环绕着摆供品的舞场且歌且舞,你问我答,歌词妙趣横生。

    独龙 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80%散居在独龙江峡谷中。地势陡峭,草木茂盛。独龙族房屋都建在较高的山地上,每个居民点地七八户人家,也有不少单家 独户。独龙族男女皆爱戴装饰品,佩挂珠子项链,多坠竹木耳饰。小孩在胸前系麝香、獐皮、鹿子尾尖等,以避鬼邪和毒蛇。男女皆披一方麻毯,称“独龙毯”。出 门时男子必带砍刀,女子必佩篾箩。史称“绣面部落”,至今在一些年老的妇女中还可看到纹面的,过去,独龙族每事必卜,卜卦种类很多。

    独龙族至今保留许多古老遗风,有互助的社会风气,一家建房,全村和邻近的亲友都来帮忙。热情好客,对过路、过夜的人,不论是认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临走时还赠送礼物。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相互问好,年幼者给年长者让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体现了独龙人的崇高品质。

    特殊的地理环境,人们对峡谷雪山充满神奇的幻想,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山崖、石壁和洞穴的传说。涉及到怒族最古老岩神的信仰。祭祀岩神是贡山怒族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每年农历3月15日,贡山怒族一年一度的“鲜花节”,就是朝拜岩神的日子。

    十三、玉溪通海县秀山镇

    通海县城临水依山,前有杞麓湖,后有秀山,城镇居于中间。城周围波光澄碧,群峰列翠,点缀成一幅精巧秀丽的山水图卷。

    秀 山在通海县城南面,有“秀甲南滇”的美誉。全盛时期寺庙多达百座,至今留存万寿台、普光寺、紫光阁、清凉台、涌金寺等明、清建筑20多处,掩映于万绿丛 中。山上的殿宇建筑,因山势而立,紧凑集中,张驰得当,既相对独立,各具一格,又相互呼应,组成绚丽统一的建筑群。

    涌金寺位于 秀山顶峰,创建于宋代,是秀山上规模最大、年代古老的建筑。高朗轩敞,山门前为一石砌平台,登上平台可远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畴平展。进入寺门,正中为 “秀山古柏阁”,阁内悬有通海著名书法家阚祯兆所书匾额“千峰翠”。寺内有宋柏、元杉,古柏苍劲,香杉荫森,四五人才能合抱。

    清 凉台建筑群始建于晚唐,后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在秀山中部,寺前浓荫密蔽,远处湖水依稀,寺后山峦高耸,凉风徐徐。入门左转,进入“小西天”,乃一庭 院,花台盆景,芳菲争妍。往北是宽敞殿堂,堂外为木质长廊。正庭再往东,步入“武侯祠”。祠内庭院中有一株大杏树,如巨伞长臂,绿荫覆地。

    秀 山第二古寺为山腰偏东的普光寺。始建于五代时期,扩建于大理国。寺内有砖石堆砌的“畔公塔”。塔旁有天然沙石岩一堵,中凹处蓄泉水,日夜滴落,叮咚不息, 名曰“畔富洗钵地”。寺外石岩下有畔富坐化墓,有明崇祯年间的刻石碑记。秀山的楼与亭的布局设计别具匠心。秀山有亭8座:登瀛桥东有“挹秀亭”,参天古木 翠盖蔽荫,枝叶拂着亭沿。在红云殿西侧有“逋翁亭”。“寄亭”是海月楼西的小亭。清凉台下东侧有“三才亭”。慈仁寺东北山顶有一方亭名“曼倩鸿亭”。由清 凉亭往西,在松林古木中,有“凤仪亭”。亭中有地震记事碑,历代通海地震简况镌刻其上。

    秀山特有的风光与楼亭寺庙,激起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雅兴,写下了大量诗词匾联,使秀山更添典雅清丽,有“匾山联海”之誉。

    通海土特产有著名的酱油、豆沫糖等。在云南,有所谓“通海酱油禄丰醋”之誉。通海的传统产品豆沫糖,清代已远近驰名,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香甜酥脆,入口无渣”,确非过誉。曾被国家评为“优质产品”,远销省内外。     

    十四、建水临安镇

    滇南建水,旧称临安,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称。据明万历年间成书的《滇略》记载;“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民谚中有“金临安、银大理”的说法。

    建水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明代的建水东城门朝阳楼,建于清代的双龙桥,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 于建水城文庙北街的建水文庙,建于元泰安二年。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占地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曲阜孔庙的建筑风格建造。主要建 筑有相对称的一正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保存完好,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文庙正殿“先师庙”,殿前悬挂“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笔力遒劲雄 浑。正殿由二十八根大石柱支撑,柱高五米多,用整块青石凿磨而成,每根石柱重约万斤。其中撑持在左右屋檐的两根“石龙抱柱”,精工雕镂成龙腾祥云状。大殿 二十二扇木屏门上,镂刻出近百飞禽走兽,工艺精巧,栩栩如生,为屏门珍品。殿壁的石碑上,有“扁鹊图”、“围猎图”、“歌舞图”、“杂技图”等等。殿前有 高大的铜香炉一座,炉上铸有无数条大小游龙,腾云飞跃。庭中古柏后有一对石象,背上驮着五尺高的青铜花瓶。文庙共有六进院宅,纵深六百二十五米。进入高达 九米的“太和元气”坊,有一潭碧波,是占地四十多亩的“泮池”。椭圆形的池中有一半岛,岛上有“思乐亭”倒映湖中,过去曾是建水十景之一的“学海文澜”。 向前,到“洙泗渊源”坊,墙边有明清时代的雕刻二十余块,是研究滇南史的宝贵资料。文庙西有参天古木,仔细辨认,是两株树共生,一株是柏树,一株是榕树, 榕树主干紧紧缠抱柏树,竟连理同根、合而为一了。相传此树为元代种植。

    据说几百年来,大殿内始终不见蚊虫飞鸣、蜘蛛结网,实为古建筑学上的珍闻。殿前大院有两亩地,径流面积约四亩,四周没有排水通道,但奇怪的是每逢雨天,不论大雨小雨,总是雨停院干,不见积水,也可称“文庙奇观”了。

    建 水东门朝阳楼,是云南省规模宏伟、保存完好的古城楼之一。建于明洪武22年(公元1389年)。楼上有“雄镇东南”四个大字。城楼三层,巍峨挺拔,气势雄 伟。据《建水县志》载:朝阳楼“高百余尺,势凌霄汉。每当旭日东升,晨光远映,望之如黄鹤、岳阳,登其上俯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

    城 西五公里的双龙桥,又名十七孔桥。造型奇特:泸江河和塌冲河汇合处,两河相交像是双龙,故名“双龙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全长155米,宽3米,全部用平 整的石块镶砌。桥上建盖有三层飞檐式阁楼,楼高20米。桥两端各有桥亭一座,与楼阁相互辉映,楼中有楼,檐外有檐,雕琢精美。远望桥身,宛若长龙卧波,是 我国造桥建筑史上珍贵的杰作。

    建水燕子洞,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洞幽燕奇,南天一绝”。位于城东二十公里的林木掩映的泸江河峡谷中,每年春夏之交,号称“百万雨燕”群集燕子洞。岩洞内外,群燕竞飞,令人目眩。游人可尽情地领略妙洞奇景,观赏呢喃飞燕。

    入 口后,洞分为二,一干一湿。两洞有谷流相隔。上洞是干洞,洞内曲折幽深,奇幻美妙,洞中有洞,天外有天。站在洞中三个不同地点,可看见三块不同形状的天 空,名曰“洞锁三天”。洞内岩壁上,前人刻有 “胜景无双”、“境绝人寰”等词句。下洞为湿洞,高十余丈,无数钟乳石倒悬,形状各异,千奇百怪。泸江河水 入洞伏流,洞长七八里,凉风习习,水声轰鸣,燕语啾啾,水声燕声,声声震耳。

    古镇内古迹荟萃,有建于元、明、清各代的七寺八庙点缀在长街两侧。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等大型民居特色鲜明,国内罕见。

    建 水城内有座规模宏大,建筑精良的民居,名“朱家花园”。主体建筑是“纵三横四”布局,为砖木结构的平房。房屋鳞次栉比,院落层出,共有大小天井四十二个。 整组建筑屋角起翘,陡脊飞檐,雕梁画栋;左侧十三间“吊脚楼”和后面两院“跑马独角楼”相通连。左侧前为家族祠堂,后为内院。祠堂前的花园内有水池、水上 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水池边石栏上有十二幅浮雕画和诗词书法。正前面是三大开间的花厅,建筑精美华丽,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为花园,透空花墙左 右对峙,分隔为东园和西园。花园占地面积什广,前面是荷花池,西园有西山竹林,东园有东山稻田、树丛,花圃分布其间。游人入“朱家花园”有进入“迷宫”之 感,被誉为“滇南大观园”,名不虚传。

    十五、昆明(微博)官渡区官渡古镇

    官渡区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官渡古镇在昆明市东部约5公里。古镇内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

    古 镇的“金刚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早建造、保存完好的金刚宝座式石塔。创建于明天顺元年,建在一堆螺蛳壳上。当时没有水泥,为了建造 此塔,采用螺蛳壳拌黑胶泥夯实,打下几百根沙松桩固定后,再用糯米饭和糯米汤拌红土作垫层,一块一块地砌上塔石。据说当时官渡古镇千家万户的糯米都集中用 尽。

    金刚塔位于官渡古镇街南,建筑形式特殊。塔座是用砖砌成的方形平台,台下是四面相通的巷洞,像城门洞一样。在座上建造有五 座塔,四角的四座小塔,造型简单;中间的主塔,高出地表14.5米,分塔座、塔身、刹三部分。塔座的四角,各有浮雕力士一尊。座的四面有造型生动的孔雀、 鸟身人面兽、象、麒麟等图案。座上又砌了五层莲花瓣形的砖,上面是白色圆形的塔身,四面各凿佛龛一座,龛内有浮雕佛像。容貌端庄,线条流畅。塔刹高耸插入 云天。

    除金刚塔外,还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东塔、土主庙、法定寺、文明阁、魁星阁、观音寺、凌云阁、古戏楼、三圣宫、燃灯寺、五谷寺等十多处景观及上百间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颗印式”古民居民宅。

    昙华寺在昆明市东约3公里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俗称“桃花庵”。有一株优昙树,相传来自印度,因名昙华寺。今古昙树依然耸立于寺内大雄宝殿旁藏经楼偏院内,以花木繁艳著称。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