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看世博新锐设计 解读北京前卫建筑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
2010年世博会 日本国家馆效果图
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来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成为热门网络搜索语。作为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建筑首当其冲地成为重中 之重, 为诸多世界著名建筑师及设计新锐提供了创意平台,力邀全世界的有智之士,展示对未来地球都市的前瞻设想。接着,我们让视角回到北京,早于2008年奥运会 掀起的建设热潮,以及随后被媒体炒出的“明星建筑师热”,为我们留下了数十座地标性建筑,它们正在渗透进这座都市的古老灵魂之中,改变着普通居民对城市环 境的认同感。

北京前 卫建筑的非典型调查报告

放眼整个中国,很少有几个城市,能像北京这样对前卫建筑敞开如此宽大的胸襟。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建筑物,带着人类对生活状态的理想,以令人惊讶的速 度,在城市的肌理中生长。当然,它们本身良莠不齐,优质的足以给人及周边环境带来活力,糟糕的足以破坏城市原貌。可以说,北京的建筑景观最充分体现了这座 国际都市对世界上各类生活方式的包容能力。
与欧美国家的典型城市成长方式不同,中国的城市形态更加复杂,历史和现代在这里交融,我们从未将过去的生活彻底孤立,作为某种纪念物加 以陈列,贴上标签。无疑,国外建筑师将这个国度视为了尚未完全开垦的新乐土,他们怀着或崇高或功利的理想,投入这片土地,而他们创造的建筑,就是当代中国 的文化舶来品。在北京,我们有幸看到了像三里屯VILLAGE、MOMA社区、朝阳门外SOHO三期(由建筑界的当红炸子鸡、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设计 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操刀方案)等叫人心动的大型作品。
因此,我们特意选出7例主要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北京前卫建筑,从不一样的文化视角,观察它们对生活环境、人文氛围的作用力,希望能为未 来的城市生活方式提供点滴启示。
  • 新央视大楼 (New CCTV Building)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CBD新地标 - 央视新大楼
自从中标方案公布后,屹立在北京CBD黄金区的新央视大楼就一直“风雨不断”,作为外国明星建筑师在北京开辟“东方淘金地”“试验田” 的典例,它饱受争议。如果你从这座庞然大物底下经过,看着与之一街之隔的挂着硕大售楼广告的烂尾楼,就会明白那种突兀之感。激进的奇特造型,似乎寓意了过 于膨胀的自信,或许,库哈斯有些高估周边城市环境的建设进度,以致这座建筑孤岛,在未来数十年内会给CBD区的生活方式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只能拭目以 待。耐人寻味的是,在库哈斯出版的一本名为《Content》的书中,暗示央视大楼的设计充满了生殖崇拜的思想,从特定角度看去,其主楼确实颇像一个正在 朝外趴着的女性臀部,可见,再先锋前卫的建筑,也逃避不了世俗文化的联想。
  • 长城脚下的公社(Commune at the Great Wall)

建筑师:坂茂、隈研吾、古谷诚章、承孝相、张永和、崔恺、严迅奇、张志强等

长城脚下的公社 红房子 安东(中国)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 “竹屋”别墅 隈研吾(日本)设计
公社原本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一个野心勃勃的理想,设想所有人可以居住在一起,人人平等。但以传统的红五角星为LOGO图案的“长城脚下的公 社”却偷换了这种概念,环境被人为地封闭起来,没有了公开性,原本公共的自然风景变成了私人俱 乐部,代表着现代都市人群对物质化的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些 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的当代建筑艺术的私人收藏,尽管在建筑理念上做出了很多大胆尝试,但在商业运作之下,却偏离了“公社”的原意。或许,从集体主 义到个人主义,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相应改变着我们对居住建筑的定义。
  • 当 代MOMA

建筑师:斯蒂芬·霍尔 (Steven Holl)

北京当代MOMA现代城
当代MOMA效果图
每当打车奔赴在北京二环路上,临近东直门前,总会看到不远处的当代MOMA,树干一样的塔楼伸向天空,巧夺天工的空中连廊横插其间,仿佛彼此拥 抱着、依偎着的手臂,让人觉得格外温馨。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该“建筑奇迹”都充分表达了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探索,毕竟,敢将“真正节能省地”作为 卖点的楼盘还真是凤毛麟角。MOMA独创的令室内恒温恒湿的调节系统堪称一大特色,同时,新的疑问却伴随而来。“走在恒温恒湿的建筑之间的透明连廊会所, 体验半空咖啡厅的奇妙时光,于横跨在两栋塔楼之间的空中游泳池里畅游”,尽管这些广告词为你勾勒出一幅极致生活的画面,但依据达尔文的环境适应论,长期习 惯如此舒适环境的人却可能最终丧失适应外界自然的能力。梦幻城堡的居民是否最后会变成笼中的金丝雀?这恐怕不是在危言耸听,如果再朝远一点设想,假定恒温 恒湿成为居住的必要条件,未来人的生活和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相比又有何差异呢?——它们通常也是被恒温恒湿地呵护起来,供现代人观赏——如此过活,究竟算 不算更加美好?
  • 中央美院美术馆

建筑师:矶崎新 (Arata Isozaki)

中央美院美术馆
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设计者为日本近代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有趣的是,他与时尚大师三宅一生还是邻居兼好友,在理 念上大概多有相互启发。该建筑的突 出亮点是微微扭转的三维曲面,灵感仿佛来自服装设计,半实半虚,采用天然岩板的幕墙,本身就像极了一件抽象的前卫雕塑作品。知识分子,对未来建筑的看法是 千差万别的,而把建筑当做一件美术作品来筛选时,过程将会非常艰难,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是提出“未建成建筑”理念的矶崎新,还是其他先锋建筑师 的方案最终脱颖而出,我们都不应感到意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外形只能通过计算机生成,那一条条并非人脑足以构建、专属于数码时代的曲线充满 了神秘诱惑力。这种计算机造型技术,最早也被用于制作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因此,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刺激了技术,技术的革命又转而刺激了建筑空间的生成。
  • 基督教海淀堂与第三极大厦

建筑师:GMP团队
基督教海淀堂与第 三极大厦
德国GMP是全球排名第五的建筑事务所,在设计商业建筑方面游刃有余,注重理性结构,非常依赖于技术,符合德意志民族一贯的低调、严谨。与之相 反,中国人传承儒雅,自古以来,对建筑技术抱着一种近似于否定的态度,或许随着越来越多虔诚的人走进基督教海淀堂,我们真应当适度反思一下儒教文化对待技 术的不以为然。在人流、货流繁杂的中关村地区,素白的基督教堂为路人提供了一块极其宝贵的广场,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让时光变得缓慢;而与之相邻的素黑的第 三极大厦,却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被建筑师装备了诸多令普通人记不住名字的“高科技”,但由于经营不善,昔日最具前瞻视野的庞大书城终究无法逃过被迫搬迁的 厄运.
  • 三里屯Village

建筑师:隈研(Kengo Kuma)

三里屯Village地处夜生活繁华的三里屯闹市区,不刻意追逐外形上的花哨,符合形式简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 美德:容易建造、投资低,达到了最简约、最理性的建筑效 果,正因为如此,隈研吾的设计方案才能和SOHO开发商一拍即合。但这样一种现代都市住宅的典范,是否一定能与中国人天生的传统生活理念相融?蜗居在 SOHO社区中从事着脑力劳动的白领阶层是否会经常感到生活无聊、按部就班?或许就像英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其著作《后现代建筑语言》中声称的那 样,1972年某月某日,随着美国圣路易几座公寓楼房被市政局判定为不适合居住而遭炸毁重建,宣告了现代建筑的死亡。那么,SOHO城的生活方式,作为一 种样板化的定制模式,在未来几十年后,也许也逃避不了被炸毁的命运。
  • 清华大学美术馆与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马里奥·博塔 (Mario Botta)

该设计方案出自瑞士人马里奥·博塔,这位建筑师在中国公 民中的普及度不及库哈斯,但其大有来头,因为他正是近代建筑宗师路易斯·康的衣钵传承 者,而康与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洛依德·赖特、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创办者)四人齐名,并列为20世纪建筑学最重要的 5位可以追根溯源的巨擘。显然,博塔从康那里学到了设计校园建筑的精髓,假若徜徉在这座美术馆及博物馆周围,你能感受到他欲让其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耐 心。为了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性相结合,博塔采取了全世界博物馆面临类似问题时的通用处理方法,选取了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砖作为一部分建筑材料,不仅与清华 校园的红砖环境相得益彰,还创造出宁静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一种与世无争、专注自我的心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