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

细数北京十大逝去的坐标


     中国照相馆:影像中的红色记忆


  逢年过节和家人一起到照相馆拍张全家福,这样的记忆已经离现代人已有些遥远,因为人们有了傻瓜相机和数码相机。可今天在老电影里我们还是看得到,对那几代人来说,照相馆凝结了他们多少温暖的记忆。王府井的“中国”、前门的“大北”、西单的 “国泰”是那时的北京人最熟悉的国营照相馆。中国照相馆是周恩来总理为了发展首都的服务业,在建国之初从上海北迁过来的老字号。也是因为为周恩来拍出的照 片被用作标准遗照,几十年间国家领导人都来此拍照。领导人的肖像被摆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是他们技术过硬的骄傲表示,也象征着其一直延续的红色传统。不 过,它的经营场所也几经挤压,先是从王府井南口搬出来为东方新天地腾地方,再是从女子百货大厦八层楼的营业场所,缩小到现在王府井180号的三层营业空 间。在这个泛时尚化的时代,中国照相馆的执拗向人传达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与气息。



       三里屯南街:消失的酒吧街

广告墙板围起,潘石屹的三里屯SOHO正逼近竣工期。
后海和元大都等酒吧街的崛起让三里屯必须得“华丽转身”,新三里屯将自己定位为北京的“国际化商务核心”和“24小时娱乐中心”,北街的三里屯Village的 建造和招商已在生机勃勃地展开。而南街的几座酒吧则于2004年悉数撤离,连同无数个夜晚摇曳生姿的记忆。这条原名“东大桥斜街”的地带曾酒吧散布,让这 里有一种与北街不同的飞一般的自由气质。有太多故事在此盘根错节,“隐蔽的树”特供比利时啤酒,老板李季还受到比利时大使接待。有诗人在爱尔兰酒吧美酒夜 光,即兴赋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灯下美人来。“乡谣酒吧”散场之夜,水和电都停了,连罗大佑都前来捧场告别。如今这些酒吧或者关张,或者已经散落搬迁 至亮马河、798还有三里屯的北街。


  京广中心:被超越的第一高

京广中心保持了十年的京城第一高的记录,终于被07年竣工的
银泰中心超越,不过后者第一名成绩的保持时间更短,不远处的国贸三期很 快超越了它的高度。以高度取胜的京广中心或许被人们的提及率会越来越低———酒店的玻璃和墙面因为陈旧和尘土的积垢,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光泽,住房部的前台 的员工,已经由当初的年轻小伙子变作了中年的大叔。当然,酒店大堂依然漂亮富丽堂皇,房间舒适优雅,但是在北京与京广同等甚至比京广条件更好的酒店并不在 少数。不过京广还有它独特的优势,要知道许多京城价格百万、千万级的国画和古董都是在那拍卖出来的。


  北京百货大楼:盛况已难再


1955年百货大楼开业,这是建国后全国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
   80年代曾经在王府井百货出现的盛况今天已经很难在北京的商业场所重见。数不清的人排队抢购,商场售货员需要用钢管搭起护栏,免得柜台被挤破。有一次大 楼从日本进到一批录音机,得到消息的市民纷纷赶来,几个小时就有上千人挤进商场。一年一度的服装展销会更是水泄不通,干脆连办公室也用上了,每天的接待人 数达到16万。人流的拥挤程度今天恐怕只有地铁和公交可与之比肩。这是商品紧缺、商业网点稀少的年代特有的现象,进入90年代后,燕莎、赛特、新世界、家乐福一家家兴起,王府井的百货大楼愈发冷清,保住“民族商业品牌”成了压在公司高层身上的重担。对许多人来说,北京百货大楼更像是他们游历王府井大街时的一个观光景点而已。


  马克西姆餐厅:第一家法餐厅

马克西姆之前,京城只有老莫、新侨饭店和北京饭店等几家西餐厅,而且都是俄式餐饮,是那个时代的遗留物。1983年,这家餐厅开张的消息登上了晚七点 的《新闻联播》。开办者是把自己的品牌推广到中国、举办了中国第一场时装发布会的皮尔·卡丹。马克西姆原样照搬了它在巴黎分店的装潢与菜式,墙上不着丝缕 的女人贴画,曾引起中资方犹疑,还请教了有关部门,最终决定原样保留。皮尔·卡丹当初瞅准的是北京生活的老外的需要,可好奇的北京人还是会好奇地向里张 望。今天西餐厅遍地开花的北京,人们已不再对它感到稀奇。收入增长的普通人也能来此享受优雅的法国美食,顾客里中国人已占到了70%。





 1984年中国开始有汉堡包快餐店
  义利快餐店:老国营厂的时尚之作
  北京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不是肯德基、麦当劳,而是老牌国营食品厂义利 1984年在与西单一街之隔的西绒线胡同开起来的义利快餐店。轻曼的灯光、柔和的音乐、整洁的座位,都是义利的管理层直接从国外考察学习回来的。“装潢用 的是意大利进口的咖啡色瓷砖,开票的服务员使用的是电子收款机,装配的是中央空调,连灯箱片都是从香港带回来的……炸鸡翅的腌制作料用的是高压炸锅,咖啡 是特别熬制的。”许多年轻知识分子和外地来北京出差的公务人员到此来享受情调。到了2002年,因为道路改建,义利快餐店不得不拆除。因为快餐业竞争激 烈,义利的业务重点又放在工业生产巧克力、面包、饼干,快餐也以部队后勤配送业务为主,新店一直迟迟未开。


  四联美发店:从最时尚的到最端庄的


烫发经过“文革”后重新出现,一度成为街头“美的焦点”。一九七七年夏,摄于北京王府井四联理发店
  解放后周总理从上海请到北京来的店还有这一家。这时候京城的理发行业也就 是刮个面、修个脸,上海人在引领时尚和潮流方面可要领先很多。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这四家理发店本来要分开在京城四方,结果没有合适的地点,于是索性 合开。京城一般的理发店理个发四角钱,这儿得八角。文革结束后,这里是全中国第一个准许烫发的地方。许多外国记者把这看成中国走向开放的一个标志来报道。 来理发的客人常常排着长长的队,甚至横过一条街。四联对自己的定位早起了变化,从前他们说自己是最时尚的,现在他们说得成熟成功人士,追求端庄大方的来这 里。四联从王府井的金鱼胡同搬到清华园浴池,又从清华园浴池搬到王府井大街街面,那些老客人还是不离不弃地跟着来理发。可是要问一些知道四联的年轻人那怎 么样,他们会说:一般,都是一些老年人去。



  东四人民市场:没落的“京城四大商场”

  这里曾是与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东安商场齐名的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现在 它的新名字叫隆福大厦。解放后,政府把从抗战胜利起迅速汇聚于此的1132户小摊贩集中到隆福寺组建了这个“人民市场”,公私合营后这里变成国营商场。很 长一段时间,东四的修理业务名噪京城。这里结实、便宜的锅碗瓢盆、衣帽鞋袜、日用百货曾是普通北京人最青睐的选择;哪怕闲逛,也有周边诸多的电影院、小剧 场、旧书店、小吃摊供人流连。可同样是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让这里走向衰落。老商场不断面临自己的尴尬境遇。1993年因为管理混乱,隆福大厦爆发了全北京 到当时为止最严重的火灾,损失2100万元。之后它策划过多次转型:2001年二、三层改为服装市场,失败;2003年,隆福数码广场高调面世,可刚到第 二年就悄悄撤出。人们不免猜测,或许真是那场大火带走了它的好运。




  沙井副食店:即将告别的旧生活标本

  沙井副食店是入夜后
南锣鼓巷里 唯一不会透出灯光的角落。这个全北京最新的潮流小街里最为沉寂的地方,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是整条街道最喧闹的所在。到副食店打酱油、买东西曾是北京人购物的 唯一选择。昏暗的旧房间、黑漆的木柜台、一字排开的大酱缸、单薄的货架上商品都往下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回忆起常去买东西的副食店好像还在昨天。但那些 曾经随处可见的副食店,在这座城市中已慢慢成为历史。沙井副食店像是一个旧时代的标本残存到今天,它的主人只是每天让它大门紧锁,而没有租作他用,其中奥 秘让许多谣言流布。而前门一带的洪洞百货店却保持了几十年如一的格局,在那里依然买得到雪花膏、梳头油,牌子和味道都一如从前……



  首钢:搬迁的不只是工业

  一座在北京人身边数十年的钢城的搬迁引起了他们多少复杂的情愫,哪怕工业 在今天已不是许多年轻人关心的话题。位于石景山的首都钢铁厂是北京最大的工业企业,几十米高的厂房、纵横的铁路、巍峨的高炉……首钢凝结了一座城市的工业 记忆。北京的每六个产业工人里,有一个是在首钢供职。首钢上缴的丰厚利税为北京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可首钢为首都上空释放的黑色气体也是北京空气污染的重大 源头。“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就是石景山,到了晚上就往市里移,往下沉。”有人略带夸张地说。2005年,首钢搬迁的方案得到了国务院批复。 首钢开始了有步骤地向唐山曹妃甸区搬迁的进程,搬迁将于2010年完成。一座城市实践了它新的区域功能反省和定位,而原有厂区将实施保护性开发,这里将成 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会吸引到艺术家、动漫产业者、广告人,当然还有前来观光感受的游客们。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