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星期日

老北京酱菜史话




据《北京志·商业卷·副食品商业志》记载:北京酱腌菜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元代,大都制酱技术的发展以及明、清京师 副食品业的分化和酱园业的勃兴,为北京酱腌菜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明代,北京就初步形成了酱腌菜行业。每逢农历六月造酱醋浸腌瓜茄,九月进入腌酱旺季。 到了清朝,酱腌菜行业进一步发展,当时一部分油盐店逐渐发展成为以经营酱腌菜为主的酱园业。六必居、桂馨斋和天源酱园加工技术精湛,产品色香味俱佳,曾被 选为宫廷御用食品。




据《都门纪略》记载: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创办的,是制售八宝菜、包瓜等酱菜的名家。有《竹枝词》称:“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都人争说前门 外,四百年来六必居。”六必居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相传开业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传说“六必居”牌匾原由明代权臣严蒿书写。六必居在经营活动 中具有三大特点:在用人上,坚持人尽其才,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每晚通过一起喝“栏柜酒”研究市场行情,增强凝聚力;售出酒后给顾客“打 票” (即购物证明)借以维护质量信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六必居酱园被烧,张夺标等店员从烈火中抢出牌匾,使六必居匾额免遭烧 毁。传统产品有: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露、甜酱黑菜、甜酱仓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菜、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等。





天源酱园开业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创始人刘湛轩原是京城当铺业的四大户之一。他以白银2000两买下西长安街一家油盐店,改建为天源酱园,前店后 厂,自产自销。因其酱菜做法出自清宫厨师,料精工细,逐渐形成自家风味,生意兴隆。他们生产的桂花糖熟芥曾被选进宫廷,得到赞赏。店主人把店堂盛放糖熟芥 的瓷坛,用红漆木托起,写上“上用糖熟芥”字样。一时,天源酱园名声大振。并请当朝翰林陆润庠题写了“天源号京酱园”牌匾。清末进士王垿也为天源酱园题写 了“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的藏头诗悬挂于店堂四柱。主要产品有:甜酱甘露、甜酱乳瓜、甜酱什锦菜、桂花糖熟 芥、麻仁金丝等。




桂馨斋酱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原址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南口。因制作经营南方风味酱腌菜,人称“南酱园”。据1956年公私合营企 业登记册中记载:桂馨斋创业人为一对从南方来京谋生的夫妻,他们先在菜市口摆摊销售自制小菜,后在铁门胡同南口租赁房屋、招收徒工,开设了桂馨斋酱园。后 因东家夫妇年老南归,将桂馨斋的全部资产赠与来自河北固城县的沈氏徒弟经营。沈氏接管桂馨斋后,在铁门慈康寺建起了一座制作酱腌菜的作坊,开展批发业务, 生意兴隆。桂馨斋擅长制作冬菜、梅干菜和佛手疙瘩,被誉为“冬菜老店”。产品甜咸适口,酱香浓郁,不但受市民欢迎,而且得到宫廷的重视,曾赐给“腰牌”一 个、白底红穗帽子一顶、黑色马褂一件,凭此进入皇宫送菜。到了光绪年间,桂馨斋的酱腌菜备受西太后的赏识,特别赐给桂馨斋六品顶戴,送菜人穿朝服进宫。一 直到了民国时期,那套“六品顶戴”还珍藏在桂馨斋掌柜的卧室里,成为炫耀的资本。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桂馨斋又开设了南桂馨斋、桂馨栈、桂馨斋东 记三个分号。馨斋在京城的百姓中颇有名气,因其在铁门胡同,故又称为“铁门酱园”。桂馨斋名产“佛手疙瘩”是保留下来的风味产品。桂馨斋的传统产品梅干菜 也享誉京城。著名老字号正明斋的“干菜月饼”,就是用桂馨斋的梅干菜作原料制成的。





没有评论: